彭一小区将从彭浦新村最差的小区蜕变为环境最好、配套最齐备的小区178炒股配资论坛网,可以说找回了往日的荣光。
记者 | 应 琛
从地铁一号线彭浦新村站1号口出来,站在人行天桥上就能看到一幢幢崭新的高层住宅。再沿着共和新路拐个弯就是闻喜路,这里被誉为彭浦的“南京西路”。沪上知名的彭浦夜市就曾在这里升腾着最鲜活的烟火气。
这里也是上海最早建设的工人新村之一——彭浦新村的所在地。
地铁彭浦新村站1号口天桥望出去是一幢幢崭新的高层住宅。 摄影:应琛
6月29日一早,30多摄氏度的高温也挡不住居民们的热情。这天是静安区彭一小区这个全市非成套拆除重建改造项目中建筑体量最大、居民户数最多、情况最复杂、改造难度最高的小区,2110户老街坊、老邻居“回家”的日子。
展开剩余91%据了解,彭浦新村初建于1958年,早期格局是“四个街坊、三条路、两个红绿灯、一条公交线”,四个街坊也就是彭一、彭三、彭五、彭七这四个住宅小区。
随着居民代表郑重接过象征新家启航的金灿灿钥匙,彭一小区作为四兄弟中的“老大哥”,终于在今天完成旧改蝶变。彭一小区居民拆除重建的安居梦随之圆满落地。
第一个拿到钥匙的居民施文跃。
同时,彭浦新村街道历时20年、波澜壮阔的成片非成套旧改征程,就此画上了浓墨重彩、饱含深情的句号。
再做老邻居
72岁的居民赵启明是首批回搬的居民之一。原本住在3楼的他摇号选到的新居,是一间位于10楼的20多平方米使用面积的一室户。
“厨房能放进一个冰箱,卫生间可以摆进一个洗衣机。还有阳台也很宽敞,以后还能摆些花草点缀。”老赵告诉《新民周刊》目前他已经联系好了装修公司。
赵启明对新房很满意。 摄影:应琛
能拥有独用的厨卫,其实是大多数彭一小区居民的“执念”。1959年,年仅6岁的赵启明跟着父母搬来彭一。
曾经住进彭浦新村是一种身份的象征,早期只有劳模、先进工作者才有可能分到这里的房子。往日荣光历历在目——彭浦新村91号的外宾接待室曾迎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及40余国630多批外宾;绿宝石舞厅流转的霓虹、电影院胶片机的微响,凝固成几代人的文娱初体验。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彭浦新村是世界观察中国工人生活的窗口,更成为点亮精神世界的珍贵绿洲,铭刻着工人新村的时代缩影。
但当年为了解决广大工人住宿问题,一套房子往往分给几户人家共同居住,造成了合用厨房、卫生间的情况,再加上年久失修、下水道等房屋基础设施老化,风光的背后是老赵家17.3平方米的房间最多时住着6口人,拥挤逼仄。后来,兄弟姐妹陆续成家搬离,房子里只剩下他自己住了。
面积虽然够用了,奈何房子却太老了,跟不上实际的居住需求。“路是坑坑洼洼的,走路都得小心崴脚。最不方便的是家里,厨房和卫生间,我们几户邻居都是排着队、看着表轮流用的。水管也老化了,滴滴答答漏水,屋里墙面也经常渗水。”老赵坦言,住得十分憋屈。
“排着队,看着表,轮流用。”和老赵从小一起长大的周红顺在旁说起了顺口溜。周红顺和赵启明同岁,两人同一年搬入彭一就成了邻居,“从小学、到初中,我们都是一起上学,放了学一起玩耍,感情也是十分要好”。
周红顺原来住在彭一小区的一楼,终年晒不到太阳,这回他则选到了三楼的新房,“虽然和老赵不在一幢楼,但离得也很近,今后又可以一起走动了”。
2021年9月搬出去后,赵启明就养成了一个习惯,没事就溜达到彭浦新村地铁站那座天桥上,就为了看看小区的工地。“从开始打桩,看着钢筋架子一层层搭起来,再到封顶,最后变成现在这么漂亮的大高楼,才不到四年的时间,又整齐又气派的新房子就造好了,我看一点都不比旁边好多新盖的商品房小区差。”赵启明告诉《新民周刊》记者,更重要的是“原拆原建”让彭一小区里很多几十年的老邻居,今后又能在一起互帮互助,“我们早就是不是亲人胜似亲人了,这也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居民们提议在小区内建一块“感恩石”。 摄影:应琛
值得注意的是,原址重建后的新房,对像老赵、老周家这样的租赁住房,在保留原有房屋使用面积的基础上,每户都额外增加了几个平方米的使用面积,同时“赠送”独用厨卫和阳台。通过旧住房成套改造后,居民可以享受房改政策,将租赁公房转变为售后产权房,真正拥有属于自己的房子。
老周打听过,他只要以非常优惠的价格就能买下彭一这套房的产权。
可复制的“静安彭浦模式”
为了改善居民的生活条件,静安区彭浦新村街道从2005年3月起在全市率先启动实施旧住房成套改造工作,历时二十载,先后完成彭三、彭五、彭七、彭一小区的改造任务,共改造非成套旧住房102幢,改造面积超18万平方米,受益居民4907户。
据了解,彭一小区旧住房成套改造拆除重建项目2019年5月启动改造意见征询;2020年10月1日到7日项目正式签约并生效;2021年9月1日启动居民搬场,10月31日2110户居民100%全部退房搬离,11月30日前完成全部41幢旧房的拆除腾地工作,12月16日彭一小区项目正式进场开工建设;2024年9月2日,正式启动并于年底前完成居民摇号选房。再到2025年6月29日,启动最后一个环节——回搬,10天时间内2110户居民都能顺利拿到自己新家的钥匙!
这份项目进展时间表,是一张无形的军令状,是悬在头顶的倒计时,更是拧到极限的发条,在市委市政府、区委区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在建设单位北方集团、施工单位中铁二十四局和彭浦新村街道共同努力下,在保证质量安全的同时不断优化施工程序,大大加快了施工速度,整个项目建设时间比原计划提前近半年。
回顾这段历程,彭浦新村街道党工委书记任伟感慨,如今上海老旧小区拆除重建模式日臻成熟,但20年前,这是“从0到1”的拓荒。“没有现成的政策路径,完全摸着石头过河。每一个环节——怎么拆、怎么建、怎么安置,都需要我们自己摸索尝试,行得通的就是我们的路。”
这份基层的勇气,沉淀为宝贵的制度经验。
比如在动员居民签约环节。小区有362户产权房,半数以上家庭“人户分离”,还有很多居民把旧住房成套改造当成了人生翻身的一次机会,将家庭矛盾、生活困难方面的问题都与签约、搬场捆绑在一起。一户有一户的“难”,街道用细致的服务与耐心的群众工作来化解难题。
另外,小区还有549位80岁以上老年人。任伟清楚地记得有一对80多岁的失独老夫妻在签约动员时问他:“我们还有机会搬回来吗?”
街道“一户一策”地想办法,在房源合适的情况下尽力满足老人的需求。针对这两位老人,街道拿出在其他拆除重建小区的建成房屋。比老两口应得的住房面积小了一些,但两位老人愿意置换,高高兴兴地搬进去,提前圆了新房梦。
还譬如选房环节,任伟将其比喻为“高压锅盖”,“处理不好,就像锅盖一掀,矛盾都爆开”。彭浦新村在实践中创新出一套居民认可度高、争议较小的“梯级分组摸号选房法”:依据原居住楼层将居民科学分组——第一组“金三银四”(原三、四层住户)、第二组(原二、五层住户)、第三组(原一层住户),并按此顺序依次选房。
选房办法还平衡了租赁房居民与产权房居民的利益。摇号只在租赁房居民中进行。产权房因面积、原楼层分布差异较大,所以产权房采用“一房一方案”原则。
这一设计充分尊重了居民原有的居住区位价值,最大程度体现了公平性,有效化解了潜在的分配冲突。
此外,街道还提炼出了党员带头、邻里劝说、关键人物突破、见缝插针、排除干扰、帮助关心、朋友关系、单位联系等“群众工作八法”,进一步将细腻、灵活的基层工作方法系统化、工具化。
“比如,有一位居民对签约有犹豫,街道工作人员听说了他一直想找前妻复婚,比较听她的话。我们就找到了这位‘关键人物’来做他的工作,这位女士也很明事理,配合我们顺利地做通了工作。”任伟举了个例子。
人的工作解决完了,改造设计方案更是“难上加难”。2110户的小区,最初的原始房型竟有282种,最大的面积115平方米,最小的面积7平方米。设计师看到这么多房型都“吓了一跳”,表示“第一次接手这么复杂的设计”。
上海市房屋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副总建筑师、综合所常务副所长陈健洲告诉《新民周刊》,2005年,他大学毕业第一次来到彭浦新村,映入眼帘的就是陈旧的外观、居住环境差、邻里矛盾多,散布在小区各处简陋和闲置的公服设施活动场地。
面对这样一个全新的住宅类城市更新课题,无参考案例、无成熟模式、无政策支撑,只能通过不断的探索与创新,走出一条全新专属于“彭浦模式”的更新之路。
陈健洲表示,彭一小区的规划设计是“彭浦模式”更新改造的集大成者。1.0模式“户数作平、成本做平”,到2.0时代的“经济、社会效益并举”,到3.0时代的“小区更新、社区提升”理念,规划层面从点延展至面、本体到整体的系统性动态转变,是对住宅类城市更新理念的不断深化及完善。
彭一小区的规划设计是“彭浦模式”更新改造的集大成者。
为减少房型的数量,让改造成为可能,静安区与设计单位进行了一个创新——将房型进行归并,前后花了1年时间,改了近20次方案,最终归并出94种房型。
如今,拆除重建的彭一小区新建17幢多高层电梯住宅,配套建设1600多个车位的地下两层停车库,配套建设一幢6层172个床位的社区养老院。
小区还配套新建彭浦新村地标性建筑——彭浦新村街道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将全面打造成集党群文化、社区服务、体育健身、休闲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社区综合服务体,真正惠及原有居民,全面提升街区环境。据悉,党群中心还将建设人行天桥直达1号线彭浦新村地铁站1号出口,居民出行将更加便捷。再加上邻近的社区医院、地铁、交通枢纽、菜场、静安区图书馆等,彭一小区及整个彭浦辖区居民的生活将更便利舒适,配套更完善,向高品质生活迈进了一大步。
彭一小区的浮雕墙。 摄影:应琛
据陈健洲介绍,小区景观设计中将原来的彭浦新村系列浮雕、原小区内碉堡、原小区的主要乔木进行了回搬,让更多的居民对于小区产生强烈的归属感;小区绿地率及停车位配置指标也相较于彭三小区进一步提升,着力打造一个充满历史记忆、面向未来的全新工人新村新形象。
上个世纪50年代,在场中路以北、共和新路以东、闻喜路两侧破土兴建的工人新村,历经一个多甲子的风吹雨打,曾经陷入颓败。如今历时20年,从空中俯瞰,这片曾被俗称“四个街坊”的区域,早已旧貌换新颜,高楼林立,绿树成荫,处处充满生机。
2110户彭一小区居民正式回搬新居。
“彭一小区将从彭浦新村最差的小区蜕变为环境最好、配套最齐备的小区178炒股配资论坛网,可以说找回了往日的荣光。”任伟表示,随着彭一小区旧住房成套改造工作的完成,彭浦新村成为全市率先完成成片非成套旧住房改造的街镇,为上海市践行人民城市理念、进行城市更新建设闯出了一条改造路径——静安彭浦模式。
发布于:上海市镕盛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